古代官员如何过节
时间: 2016-09-09

古代官员如何过节

 

节庆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模式,是社会的镜子。历史上,节庆还被赋予了仪式般崇拜的力量,是社会公约的传统象征。自古以来,中国人都特别重视过节,尤其对官员过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或规定,有的形成制度,有的则形成风俗。

  普天同庆,节庆旨在和谐

  先民往往把节庆和祭祀等大事联系在一起。作为官员,更重视节庆中的仪式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古人非常重视春节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,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,因此立春又叫春节。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,祈求丰收。回宫后要赏赐群臣,施惠兆民。

  《礼记?月令》中还提到八蜡节,这个标志实际一年终结的节庆,“国之人皆若狂”,就是一个报恩的节庆,要献祭各种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向神报恩,“以万物报万物”,每个人都要参与,天子、诸侯使臣、大臣等分主、宾两组,代表两种相反的宇宙力量,轮流向对方敬酒,人们相信这能促成全面的和谐。

  历代都有很多祭祀山川的节庆,人们相信,山川是国家统治力量得以施行的代理者,自然界的混乱不过是人类社会混乱所导致的后果,“夫国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国之征也。”出于向山川表示尊崇,或者庆祝、祈祷风调雨顺,官方都会组织节庆祭祀活动。

  节庆的仪式感还体现在朝拜上,节庆朝拜仪式比平时十分。周朝讲礼仪,正月初一早上,各路诸侯与文武大臣会集殿廷,向周天子拜贺新年;汉代则称之为“朝贺礼”;经魏晋至唐宋,直到清末,此仪式世代传承,规模之盛大热烈,堪称空前。这种仪式就是团拜。

  官员同事间、亲友间过年也讲团拜。宋代尤其流行,王十朋《元日》诗中写道“弟兄团拜处,归去愿成行”。《朱子语类》说:“团拜须打圈拜。”周必大《青城小语庆新阳》题记中说:“记去年馆中团拜人,今作八处,感叹成诗。”

  除了过年,其他重大节庆,帝王也会大宴群臣,如唐玄宗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》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,召来臣僚,大张筵席,“广殿肃而清气生,列树深而长风至”。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团结祥和的氛围。

  守土有责,过节并不轻松

  在古代,中央包括首都高级官员,初一不得休假请假。守土有责,地方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。这个规矩断绝了地方官回老家过年的可能性,如果想跟家人团聚,地点只能在单位。唐朝著名田园诗人韦应物,写过一首《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》,大意是说:我自从做了县长之后,每年春节都没回去过。我在衙门里感到很冷清很无聊,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家人见面。